找到相关内容79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台州海外交往史

    《越绝书》)”。越王勾践经过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,自强不息,终灭吴国。后迁都琅琊,称霸中原,成为“春秋五霸”之一。   周显王三十六年(前333),越王无彊兴师伐楚,楚威王“大败越,杀王无彊,尽取...

    周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160482853.html
  • 当代中国佛教信仰价值趋向——以上海居士佛教信仰研究为例

    需要社会群体的安慰、帮助、理解,使他们在感到被认同、有归属感、有寄托的心理自慰中,自强自立。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允许并加以积极引导的事业,是社会公正民主的标志。因此,当前在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...

    刘元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1010983768.html
  • 永远开放的中国美术——再论挺直民族脊梁

    形式才能实现。所谓“民族形式”,从美学角度看,它的根本精神,即如《易经》所云:刚健,笃实,辉光。就美术而论,“刚健”者,系指其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反映一种“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”的气概。“笃实”之谓,意在...

    王春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13884375.html
  • 奉修喜舍行愿 承担社会责任

   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,鼓励他们自强不息,为将来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而努力学习。   3、拯救灾难——愿解除灾难,趋吉避凶   人生无常,天灾人祸时有发生。 在各种灾难危机面前,我们视一切遭深火热。...

    常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4884621.html
  • 生死“认命”与生死智慧

    道家学者大异的是:儒家学者多从“生”来观“死”,追求的是“死”作为人生“盖棺之论”的那个终点的价值评判。也就是说,“死”的任何意义都是由其生前所作所为而定的,故儒者们理想的处世之方是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2384687.html
  • 宪法中的宗教问题

    的一环自知难以逃脱“一物降一物”的命运而本能地具有的一种自身不能克服的恐惧,而“服从神的意志会产生一种无以伦比的安全感”。[xv]人的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人类是不能完全“自立自强”而必须有所“依附”的,...

    马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1285689.html
  • 试论“三武灭佛”的共性

    激化的反映,但从侧面也反映了儒佛道三教之间的激烈斗争。   三教的冲突以儒道联合反佛为主流,儒道之间的冲突较为缓和。因为儒道同为中土文化,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民族土壤,分别以“自强不息”和“无为...

    张宝生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94586293.html
  • 太虚大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析

    为私的心发展过甚,此即为政治腐败、人民困厄的总病根。所以要救国自强,须从施政皆为公起,以及乃在能如何切实的去实行各种救国的事,不是在政体作种种空论,等等,都是属于建立人间佛教的内容。   第三,从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0886346.html
  • 袁了凡佛学思想析论

    黑白善恶之业报,均是自己过去乃至夙世业力所感。明瞭此理,就完全 可以改造自己命运,把握自己未来:只要能以大智慧认识因果律、了知因果律,并在此基础 上利用因果律——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并通过自强不息...

    任宜敏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453990567.html
  • 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——以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为核心的展开

    。此亦不同于基督宗教之为一超越的人格神之创造也。儒家之道德创造是如其万有一切而参赞之,即此参赞便隐含一道德意味、价值意味者在,如此参赞天地之化育,一方面说天地之刚健、浑厚,一方面则启导人生之自强不息、...

    林安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491607.html